從英國醫療中學習:洞察美的本質之道

醫師戴著藍色手套,在幾支血液檢體旁填寫檢查報告,展現出專業且謹慎的醫療氛圍。
從英國醫療中學習:洞察美的本質之道

我在英國居住時,發現去醫院時總有一條固定的流程。
那就是所謂的「GP(General Practitioner)」——一般醫師或家庭醫師。

無論有什麼症狀,都要先去找GP進行初步診斷,再由他們轉介專科醫師。
不論是眼睛痛、胃痛、還是腳受傷,第一步都是先看GP。
這就是英國醫療體系的基本概念。

但在日本情況就不同了。
眼睛痛就去眼科,胃痛就去內科,腰痛就去整形外科。
人們自己判斷、自己選擇專科醫師。
表面上看起來方便又快速,但我對這個制度其實有些疑問。

因為,即使是「胃痛」,原因也不一定出在胃。
可能與神經系統、壓力或其他臟器有關。
但人們會自行判斷:「應該是內科吧?」然後直接前往。
我覺得這樣反而可能遠離了真正的根本原因。

那一刻,我突然想到:
「這種思維,其實和美容非常相似。」

美容師雖然是頭髮的專家,但並不僅僅只看頭髮。
我們會觀察髮質、骨骼、頭皮狀況、生活習慣,甚至思考方式。
這些都是相互連結的,只處理單一部分,往往無法真正解決問題。

在日本,許多沙龍都宣稱「剪髮、染髮、燙髮通通能做」。
當然,這也很棒。
但我認為,每位美容師都應該擁有自己的「專長領域」或「擅長方向」。

有人擅長剪髮,有人擅長離子燙、漂髮、染髮,
也有人專注於頭皮護理。
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強項,這很自然。
明確地表達出這些專業,能讓顧客更安心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美容師。

就像英國的GP制度一樣——
如果有「能全面評估的美容師」,
然後再轉介給「具備專業技術的美容師」,
這樣的體系應該能幫助更多人從根本上解決髮質問題。

在倫敦的工作經驗中,我服務過不同國籍、種族、髮質的顧客。
因此,我特別重視尊重每個人的髮質與喜好差異,
並致力於幫助他們改善自我意識,建立自信心。

我的專長是剪髮與頭皮護理。
透過剪髮改善形象與煩惱,透過頭皮護理促進血液循環。
這兩者結合,使顧客在日常生活中更能喜歡自己。
這,就是我工作的意義。

頭髮是「死細胞」,一旦受損就無法恢復原狀。
因此,預防與細心的施術格外重要。
與其「先剪再說」「先染再說」,
不如「先了解頭髮現況,再選擇最合適的方法」。
這,正是我認為美容中應有的「醫療式思維」。

我的沙龍每天僅限兩位顧客,並採完全一對一服務。
從開始到結束,都是我親自負責。
這不是為了拉長時間,而是為了「準確地診斷」。
就像GP一樣,我追求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美容。

如果能讓你的髮絲煩惱減輕一點,
讓你覺得「今天也是美好的一天」,
那將是我最大的喜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