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為髮型師,為什麼我還會去不同的沙龍?—— 從「減分思維」中學到的事

美髮師的工具組,在黑色背景上整齊擺放著剪刀、推剪、梳子與髮夾等用品。
身為髮型師,為什麼我還會去不同的沙龍?—— 從「減分思維」中學到的事

我是一名髮型師,但其實我也常以顧客的身分造訪各種沙龍。
我會去美容院,也會去理髮店(Barber),有時甚至會去 1,000 日圓剪髮的店。
相反地,我也會去一次剪髮就要 10,000 日圓以上的高級沙龍。

我不是固定去某一間店,而是為了學習不同之處——技術、價格、設備、服務等,
那些「差異」本身,就是我寶貴的學習經驗。


作為顧客所感受到的「違和感」,才是最好的教材

我去不同沙龍的目的,
並不是為了找出「最好的店」。

相反地,
我是為了收集「作為顧客感到不舒服的經驗」。

例如:

  • 剪髮太隨便
  • 洗髮太用力、太痛
  • 服務態度冷淡
  • 諮詢時根本沒聽我說話
  • 店裡環境髒亂
  • 提供的飲料不好喝

這些「有點不愉快」的經驗,
對我而言是非常寶貴的學習。

因為我能因此下定決心:「絕不讓我的顧客有同樣的感受。」
我會把這些「負面經驗」轉化成我沙龍裡的「正面能量」。


服務業不是「加分制」,而是「減分制」

我一直認為,服務業是「減分制」。

無論剪髮技術多好,
設備多先進,
價格多便宜,

只要顧客有一瞬間感到「不舒服」,
印象就會立刻下降。

也就是說,不管你累積多少優點,
只要有一個缺點,整體評價就會下降。

所以我更在意的不是
「怎麼讓顧客開心」,而是
「怎麼避免讓顧客感到不快」。

我相信這種「減少扣分」的思維,
才是提升顧客滿意度最快的途徑。


每個月一次,把自己「變回顧客」

在成為髮型師之前,我也是一位顧客。
正因如此,我認為定期以顧客的立場體驗服務非常重要。

我每個月都會去不同的沙龍剪髮。
每一次都有新的發現:
「這個服務讓人感覺很好。」
「這句話讓我覺得安心。」
「這部分有點可惜。」

這些經驗的累積,
讓我內心的「標準」越來越明確。


不愉快的經驗=成長的契機

即使我在沙龍有過「有點不開心」的體驗,
我仍然覺得那是「幸運的」。

因為有了這樣的經驗,
我才能告訴自己:「我絕不會重蹈覆轍。」

這樣不斷學習的過程中,
我工作的「減分」逐漸減少。

無論是身為髮型師,還是作為一個人,
這些累積的經驗都是我成長的動力。


我不是完美的髮型師。
但如果是為了讓顧客「不感到不愉快」的努力,
我願意一直持續下去。

「減少扣分」這種小小的意識累積,
最終會帶來「更高滿意度的沙龍體驗」。

所以今天我依然,
以顧客的身分學習,以髮型師的身分回饋。
這,對我而言就是「工作的本質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