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名沙龍的安慰劑效應 ― 真正該看重的不是「品牌」,而是「人」

今天,我想和大家談談「知名品牌沙龍的安慰劑效應」。
所謂安慰劑效應,簡單來說,就是因為「思維定勢」或「先入為主的印象」而感覺到超出實際的效果。這個詞在醫療領域很常見,但在美容業界同樣確實存在。
去知名沙龍就一定能遇到「超厲害的設計師」嗎?
我曾在東京表參道、倫敦等知名沙龍工作超過10年,接待過來自世界各地、不同髮質與人種的顧客。但老實說――「知名沙龍=所有設計師都一流」並不是事實。
當然,平均技術水平確實比較高。然而,能在「人品、技術、提案力」上都達到頂尖的設計師,其實只有極少數。我感覺大概20~30人中才有一人。
也就是說,即便沙龍的「招牌」很響亮,你所遇到的設計師也未必真的那麼厲害。
品牌力往往是由「少數設計師」撐起來的
許多品牌沙龍,往往是靠少數具有魅力的設計師,撐起整個組織的價值與影響力。
因此,顧客會產生「只要是這家店就絕對安心」的想法,這便形成了安慰劑效應,使期待感超過實際。
我不認為這是壞事。當思維正面發揮作用時,顧客滿意度確實會提升。但需要注意的是――這種滿意,可能不是來自「設計師本身的實力」,而是「品牌形象」。
那麼,該如何挑選「真正一流的設計師」?
結論是:唯一的線索,就是觀察「設計師個人所發佈的資訊」。
沙龍或組織的官方發佈,往往偏廣告性與表面化。但設計師個人所分享的內容,卻能展現他的想法、人品與對工作的態度。
無論是社交媒體、部落格還是影片――形式不重要。只要能看見「人的一面」,往往就更值得信賴。
避免被安慰劑效應誤導
去知名沙龍並不是錯誤。但若只因「招牌」就完全安心,反而存在風險。
最重要的是,誰來為你設計髮型。
這位設計師是什麼樣的人,他如何看待並對待頭髮。
能否辨別這一點,才是讓顧客真正提升滿意度的關鍵,這是我多年經驗的體會。
👉 下次預約時,請嘗試以「人」而不是「店」作為選擇的基準。
相信不僅你的頭髮,你的心情也會更加充實。